2024-09-29

醫師淺談ADHD|解惑家長常見迷思

羅光武

文/ 羅光武 醫師

圖/ 張學岺 醫師

本篇文章隆重邀請到本院的主任級副院長羅光武醫師,以深入淺出的方式解說ADHD、解惑家長的常見迷思。一起來看看吧!

一、甚麼是注意力不足過動症(ADHD)?
    注意力不足及過動症 (Attention deficit and hyperactivity disorders, ADHD)是一種神經發展障礙,盛行率高達5-10%,較好發於男性。主要表現為注意力較差、易分心、好動、較沒耐心、衝動性強等。

 

二、ADHD如何診斷呢?
    在門診時常會有家長或老師因為孩子有ADHD相關症狀而尋求醫療評估。有經驗的醫師會考慮到每個孩子的年紀、氣質、各項能力發展的程度、教養的方式以及呈現的主要症狀,同時醫師也要觀察當下與孩子的互動、整理家長及老師的行為觀察以及孩子與家長遇到的困難。此外,醫師還需要與家長一起排除其他可能造成情緒行為問題的可能原因,最終才會做出一個良好的診斷。所以診斷ADHD是需要相當的時間,不見得可以在一次門診確定診斷,時常需要觀察一段時間,與孩子、家長及老師相互溝通。必要時也可以搭配心理衡鑑,提供額外的資訊。


三、小孩比較好動就一定要看醫師嗎? 長大不是會好嗎?
    小孩好動有很多不同的程度與影響的面向。若小孩的情緒及行為令家長或老師覺得不好照顧,尋求醫療協助,以獲得對孩子更全面的理解,避免情緒行為問題產生更多的負面影響,當然也是一個很好的方式。尤其ADHD症狀表現多元,許多症狀複雜,表現不一致,僅靠網路資訊或一些個人經驗不易客觀判斷孩子的狀況。此外許多症狀不明顯,或者有症狀輕微的孩子,也時常容易被低估。

    並非尋求醫師評估就等於是「生病」或者「被開藥」,實際上大多數學齡前的小孩,醫師都會鼓勵以行為治療,提升親職能力,改善環境因子為主,許多爸媽也可以藉此更了解孩子,改善親子關係,增加同理孩子的能力。醫師開始藥物治療之前一定也會與家屬經過詳細討論,分析利弊後才進行個人化治療計畫。

    最後,雖然許多研究指出,ADHD的症狀隨著年紀增長會有不同程度改善,但是接受完整評估以及接受適合的治療,能夠更好地避免孩子在成長的路上因ADHD症狀在學業與人際上受到可避免的挫折。

 

四、非藥物的選擇有哪些?
    ADHD並非總是需要藥物治療。醫師通常會依照綜合評估的結果,提供一些行為治療的建議,如提供良好的獎懲制度、適當的生活環境改造、增加運動量、穩定作息、避免3C過度使用等。與老師溝通,提供適合的教育計畫,也有助於孩子在學校的整體適應。
    均衡飲食:多補充優質蛋白質、蔬菜、及適當礦物質,對於孩子的注意力也有幫助。魚油中的omega-3也有改善注意力的效果,但使用上的劑量與時機,也建議與醫師討論,作為整體治療治的一部分。最後,若ADHD症狀較嚴重,仍須考慮藥物治療,避免孩子因症狀而受挫。

 

💚本文章將持續更新,未來會加入更多家長、民眾於診間對ADHD之常見疑惑。歡迎持續關注!

 

#羅光武精神科醫師 #新田身心診所 #兒童心智科 #ADHD